《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書的出版以及女作家之死,震撼了臺灣社會,也使得性侵這個一向禁忌的議題浮上檯面。許多社會大眾推敲著加害人是誰?對照小說的情節是否為真?臆測到底是性侵還是你情我願,這些都反映了國人普遍對於性侵議題的焦慮,難以置信或不敢相信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在這沸沸揚揚之際,作為陪伴性侵受害人的心理師,我注意到房思琪故事的曝光宛如一道警鐘,喚醒了許多麻痺的傷痛心靈——曾遭受性侵的受害者,長年以來受創傷夢魘所苦,卻只能苦苦壓抑、難以被理解。房思琪的故事也像一道光芒,照亮了許多孤寂角落的壓抑心靈,讓他們在沉默多年後首次勇敢發聲,揭露性侵的確發生過。
性侵是對人身體與心理界限極為嚴重、粗暴的侵犯與剝削,也往往帶來極為重大的身心創傷。而出乎大眾意料之外的是:發生在熟人之間的性侵害事件,其實遠高過於陌生人的侵害。FBI探員Kenneth Lanning曾分析性侵犯案者如何運用與受害者之間的人際情感與信任,以試探的方式漸進地舖造陷阱,稱之為誘拐(grooming),手法包含:假裝是遊戲之間不小心的肢體碰觸、辯稱是要為受害者檢查身體、用金錢禮物交換或施以小惠、謊稱碰觸身體是愛的表現、威嚇受害者若揭露將會遭遇可怕的後果,或對受害者洗腦(如稱因母親無法滿足父親的性需求而要女兒代替)…等。
不論加害人是熟識者或是家庭成員;不論加害的過程是暴力相向還是緩慢引誘,受害者除了生理上受侵害,心理上更會經歷到巨大的衝擊與錯亂:原本說關愛我的人為何如此傷害我?本該是安全信賴之處,為何變成無處可逃的煉獄?尤其長期多次的性侵,重擊了受害者對人的信任。而不幸的是,在揭露性侵的過程,很多受害者身邊親友的反應,也會對他們造成二度或反覆的傷害,包含懷疑性侵的真實性、從各種層面責怪受害人、因著對性侵的汙名化而反倒要求受害人噤聲,以及因無法理解受害者的創傷反應,而錯以「忘了這件事」作為解藥。若說性侵發生的當下,受害者像是被困在無助的牢籠裡;社會大眾對於性侵的排拒與誤解,則讓受害者感覺到被推向孤絕的懸崖邊緣。
如此受害者才有機會經歷到截然不同的人際對待:生命中終於有人重視他的所需、所感。如此長久以往的陪伴,才有可能幫助他們抵達療癒的彼岸。
溫馨提醒:性侵受害者身邊親友的反應很重要,不慎者;恐對他們造成二度傷害。
本文引自:http://www.nextmag.com.tw/realtimenews/news/337706
圖:取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