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車站的街頭,身旁站著剛上大一的妹妹,我目送上客運的父母,揮揮手要他們別擔心,到家記得報平安。回租屋的捷運上,我望向遠方發呆,心裡想起好幾年前,他們送我來台北的樣子,「啊什麼時候白髮跟著歲月蔓延了,家裡從現在起就只剩爸爸跟媽媽了」。
自從妹妹也來台北唸書後,爸爸跟媽媽在家時不時也會傳LINE聊天,除了關心我們倆之外,也不會少了問什麼時候要回家,車票訂了沒,好像日子跟以前一樣,如安靜的歲月,但又好像不那麼相同。平時鮮少表達感情的爸爸,貼圖卻常常出現滿滿的愛心,一時我也彆扭起來,心底知道爸爸本來就很愛我們,只是不會說,但突然之間,我卻也不知如何回應。
連假跟著擁擠的車潮暈乎回家,早已等著的是媽媽的家常味道,老爸還在回家路上硬是繞路,只為了買我高中愛吃的綠豆湯。家裡好像因為我和妹妹動起來了,好像就連一家人只是坐在客廳,都顯得熱鬧。晚飯之後,老媽偷偷爆料爸爸其實很想我們,笑著說可以跟他撒嬌一下。我了然於心,雖然還是彆扭,不過還是跑去客廳坐著,跟老爸看了一會政論節目,偶爾發表點意見。老媽則是在一旁翻著冰箱說,這次上去要不要帶奇異果啊,還有那天阿嬤說要給你,你最愛吃的芭樂,說著說著已經裝滿手上一大袋,我想那沈甸甸的一袋裝的不只是食物,還有沒說出口的思念與愛,我靜靜的坐在旁邊,以微笑伴著。
關於家庭的生命週期,Duvall將之分為八個階段:新婚階段、養育幼兒階段、學齡前期階段、學齡兒童階段、青少年階段、發射中心階段(第一個子女離家到最小子女離家)、中年階段(空巢到退休)、老中年階段(退休到死亡)。我想家裡正是處於中年階段,又可稱為空巢期,在父母一路辛苦撫養拉拔之後,子女終於都長大離家,正如同幼鳥羽翼豐滿後飛翔,離開原本被哺育的巢。
這個階段的父母,首先,面對角色的轉換與衝擊,在親子關係上,原本照顧養育的責任不再如以往。本來每天都要接送的孩子,準備午晚餐,不能少的叮嚀叨唸,也沒了對象。這個衝擊所帶來的失落與沮喪並非來自於失去了「人」,而是來自於失去了對人的「掌握」,而不住在同一屋簷下,距離勢必也會影響關係的緊密程度。
再者,生活焦點也會隨之轉換,可能從孩子身上轉換為自己的生涯規畫以及伴侶關係,伴侶關係重回兩人的世界,目光勢必回到彼此身上。或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已經很久沒有兩人單獨好好相處了,甚至需要學習新的互動方式,瞭解彼此的需要,重新編出生活的舞步,並且相互陪伴面對孩子離家的失落與寂寞,以及調整適應角色的轉換。
面對如此轉換,身為子女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幫助爸爸媽媽度過空巢期,以下幾點建議提供參考:
一、提前準備
在子女陸續離家之際,協助父母提前準備,調整心態,以準備適應接下來的生活。可以從分散生活重心開始,像是培養新的興趣與嗜好,拓展人際社交圈,去媽媽教室學做手工藝,又或是親朋好友相約週末爬山等。逐漸轉移生活的焦點,讓父母的焦點不再只放在子女身上,也能多投資自己。
二、心靈成長
透過相關書籍閱讀,或參加情緒管理或人際關係成長團體,幫助父母瞭解自己的情緒來源與需求,保有自主性。不再把子女的需求當作自己的,試著放下擔心,相信子女可以有能力獨立自主、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三、規畫人生
協助父母開始規畫人生後續的方向,中年期並非終點,而只是中間點,對於往後的生活還能有許多計畫與嘗試,多出的時間可以用來做以前沒時間做的事情,甚至是年輕時的夢想。生涯諮商也是個有用的方式,不只是考量職涯的選擇,也能關注退休後的生活規劃。
邊看電視又問了老爸最近在忙什麼,一如往常說沒什麼,我忍不住碎念了幾句,說有空他可以跟媽媽出去走走,假日不用只在家看電視,老爸回說有啦,不用擔心。在台北的週末,手機傳來幾張照片,爸爸媽媽跑出去玩的合照,我不禁笑出來,回了個羨慕的貼圖。心裡想著,在相同的時間軸上,當我在遠方冒險的時候,爸爸媽媽也在摸索他們的路途,雖然階段不同,但面對未知可能都還是會焦慮或不安。那份不安,我想是在人生路上,歲月無聲流逝,卻在他們身上刻下了印痕,老去與孤單,甚至是闔上眼的那刻,始終還是一個人。不過,幸好不變的是家是我們共同的歸屬,在關係的連結中,愛自然相持走過。而我想在有限的歲月裡,把每個交流的片刻揣在懷裡,好好珍惜。
參考文獻:
鄧筑霞(2017)。父母自我分化程度與家庭空巢期適應。諮商與輔導,377,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