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時期我在人際關係中很受傷,當我跟父母說,而他們責罵我、丟下我一個人哭泣時,好像又觸動了成長過程中他們不允許我脆弱的經驗,某部分的我在當下決定再也不要信任他們了。」
「我曾經相信我們很愛彼此,可是卻從他手機訊息中發現他劈腿…,即使他真的已經認錯、回頭了,他的一舉一動都再次提醒我這件事。某些過往被背叛的經驗好像又重演了,我再次相信自己不值得他人留下。」
你曾經有過在脆弱無助、存在重要需求時,感覺被重視、相信的人丟下的經驗嗎?這樣的經驗如同,原本需要親密連結,卻發現自己孤單一人的一場惡夢。
依附創傷的發生
依附創傷較常在伴侶、親子等緊密與重要的關係中發生。當一個人迫切需要關係中另一方的支持、關懷,卻感受不到對方的親近與回應,而經歷到某種形式的背叛、被拋棄、再也無法信任對方…,且這樣的傷害事件成為判定對方可靠性的標準,持續衝擊彼此的連結,可能便在訴說依附創傷已經在心中發生了。
而這個發生,常回應到我們童年時期與照顧者相處的經驗。當我們在兒時便已持續經歷著類似的關係經驗,例如在有某些情緒時,父母的反應幾乎總是讓自己感到更加孤獨、寂寞,我們對於長大後的相似情境也容易變得更加敏感
依附創傷的發生與否,最重要的不是痛苦事件的內容,而是這些經驗對一個人在「依附」上的意義:在我脆弱、無助正增加時,有人會停留在這裡嗎?
從小,小珍爸爸常常因為工作不在家,媽媽的情緒則因此受到強烈衝擊。他還記得小時因自己跌倒哭泣被媽媽激動斥責,一個人坐在地上大哭的無助感。
小珍長大後遇到一位很能夠理解、撫慰他的伴侶,但他仍好擔心那份關愛與安全隨時會消失,久而久之彼此皆越來越感到不安。
有一次,當兩人出車禍倒地,伴侶挺著傷先起身走到旁打電話叫救護車,小珍在這樣的危及時刻中,非常強烈的經驗到被依靠的人獨自留在恐懼中的孤獨、絕望感。事件後,這段關係對小珍而言成為危險的可能來源,他不斷想到、提起這個事件,面對對方時許多感受好像被冰凍住了,也在那之後非常小心提防著不讓自己再次因信任而受重傷。
受傷的一方常會有「再也不讓它發生」(never again)的態度,難以信任及表現脆弱,雙方在這樣的巨大壓力中困難情感連結,變得越來越挫敗與遙遠。
而事件所引發的感受及強度,常常也與一個人在生命中的關係經驗有關,無論是現在受傷的關係及彼此、過去的傷痛經驗,都需要被看見與撫慰。
依附創傷的自我觀照
看到這裡的你,如果覺得與自己的經驗有些貼近,那麼我想先對你說,這些感受與反應並不代表你太脆弱、敏感、依賴、想不開,在有人際需求或孤立無援時,伸手求助並渴望尋獲安慰與連結很正常。
療癒創傷,包含依附創傷的第一步,是我們可以先瞭解自己當時於內外在發生了什麼事,以及當下、後續及現在的自己又如何受到衝擊。當我們對這些真實卻時常躲藏起來的經驗不帶評價的「覺知」,常常同時也對自己長出更多疼惜。
當在特定關係中再次自動的有情緒再現、麻木、警覺等反應,可以對自己多了一份瞭解,是你真的在對關係的需要與在乎中受了傷,憤怒、麻木的底下可能躲藏了你的無助、傷心、恐懼、羞愧…,它們好需要被理解跟安撫。
帶著覺知,也可以一步步練習自我照顧。例如,選擇一種對自己而言很重要的情緒,並對它說:「我看見你了。我看見你需要…(被愛/安全感/信任/理解…)。」
我們都需要安全避風港與堡壘
生而為人的我們,其實從出生開始,就需要一份可以讓我們感到安全、穩定、親密的關係。長大後的我們,也許常常聽到人們或社會說要獨立、堅強,不應該太依賴與軟弱,獨自承擔壓力的人也可能被譽為有肩膀與堅毅。
可是,其實任何年紀的我們,仍然需要依附關係,那是我們對另一個人形成持續性的情感連結及依賴的關係。孤立、缺乏與他人的安全連結,會加深人們的脆弱與無助感受;安全的依附關係則在我們不免感到恐懼、無助、無意義時,提供一個可以支持與療癒的地方,讓我們得以剛強亦得以柔軟放鬆。
最後,若傷痛持續影響關係或生活,個別、伴侶、家族諮商治療,或是相關自助書籍,也能在重新修復自己與關係上給予協助,讓這段創傷療癒旅程得以是不孤單且有人在旁的,也給予自己機會重新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參考資料:
Johnson S. M. (2015)。療癒親密關係,也療癒自己:情緒取向創傷伴侶治療【江孟蓉、丁凡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