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春期考生進入考季,考試壓力容易對家人造成情緒緊繃,更甚者影響家庭氛圍,如何在考前最後關鍵時刻成為孩子的神隊友,使其在考前努力衝刺發揮最大實力,是許多父母很想幫忙的事,但往往因雙方情緒短兵相接適得其反。 臺灣自教育改革至今,國、高中三年級學生的家庭從寒假開始就要面臨肅殺的考試壓力,如國三生於5月的會考、高三生於1月要應考學科能力測驗及7月的指考(自111年更名為分科測驗)、高職生5月的統測,這些重要考試都將影響孩子的人生下一個階段,使父母與考生同感焦慮及忐忑。
筆者從事青少年生涯輔導多年及陪伴家有考生的經驗中,發現協助孩子情緒穩定更能使孩子在考場有好的發揮,在此希望提供實務經驗給需要的父母,期待我們都能擔任孩子的強力後盾及出征時的神隊友。以下意見將提供對「情緒穩定」有益的態度及作法,及儘量避免的地雷區,以協助孩子在考試有最佳狀態。
◎對孩子有益的態度及作法
1.安靜地陪伴:無論是努力已久想要實現自我的用功學生,還是「孤臣無力已回天」習得無助的孩子,面對大考都會因在乎而緊張,父母不要太相信青春期孩子蠻不在乎的樣態,在面對不確定的考試結果,叛逆常是他們不知所措的表現;裝酷常是他們企圖讓自己穩定的保護色,父母安靜地陪伴能使其情緒穩定。
2.用孩子接受的方式愛他:每個孩子面對高壓的反應不同,有的需要透過不停地說話以梳理思緒減輕焦慮,父母能做的是傾聽及同理;有的孩子則需要躲回安全洞穴沈澱自己,父母要做的是等待而非強迫馬上回應。在生涯路上孩子猶如是汽車駕駛,只有他最清楚自己的狀態及需要,坐在副駕的父母僅能相信孩子並提供他開口需要的服務。
3.看見並多鼓勵孩子:美國社會學家Merton所提的「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又稱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是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孩子上考場前容易患得患失,多看見他們的優勢,不吝惜地多鼓勵,會提昇他們的自信與自我效能,對孩子考試心情有幫助!
4.協助注意作息及飲食:當孩子因準備功課日夜顛倒,考前1-2個月可提醒及協助調整,避免考試精神狀態不佳而毀了3年的努力,建議可用考程複習功課以增加讀書效能;因焦躁不安滑著手機不放,父母能做的是提醒而非命令,並共同討論手機放公共區的時間;也可幫孩子準備健康食物,使其維持良好體力及清楚腦袋;另外每年都有糊塗蟲因未繳費而無法填志願或錯過重要時程,父母可以協助提醒或繳費等,幫忙分擔一些壓力。
◎儘量避免的地雷區
1.不合理的期待: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但若平日有關心孩子的就學狀況,大概可以預估孩子的錄取區間,合理期待會讓孩子不用承載過多的壓力,有助於穩定心緒,誰能正常發揮實力誰就是贏家。每個孩子的興趣、能力及天賦不同,成績學業不能定義孩子的一切,失去自信比失去分數損失更多。
2.請停止因焦慮而叨唸: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重心,避免全神貫注過度關心孩子,儘量避免因個人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或努力忍住不隨著其情緒起舞。在最後關頭,父母看到孩子不唸書難免緊張或怒火中燒,覺得臨陣磨槍不亮也光,為何不把握最後衝刺時間等…但孩子這時候需要情緒穩定而非不斷被耳提面命「剩沒幾天,快去讀書…」因到最後時刻若情緒不佳也很難再吸收知識,且高壓會讓某些孩子拖延或抗拒導致反效果,所以儘可能給孩子清靜的讀書環境或心靈空間以保持狀態穩定。
3.不當的言語:如「早告訴你要用功,現在來不及了吧…」、「都什麼時候了還一直滑手機,沒救了你!」父母因心急口不擇言常傷害了孩子,想平復情緒或修復關係往往需要更多時間,非常得不償失。
4.常拿孩子跟別人比較:父母可思考一下,是否在親朋好友或社交圈中有比較對象或假想敵?一不小心孩子的成績即成為與別人一較高下的產物,出現「人家誰誰誰的目標是?」、「阿姨的小孩可能會上前三志願,你不要給我丟臉」等言語,這些都是父母自己的議題,轉嫁給孩子會令其反感,不論比輸或比贏。
在陪伴考生的過程中協助「穩定情緒」非常重要卻不是容易辦到的事。父母期待孩子能有好成績好成就,在這高競爭的社會壓力下佔有一席之地是人之常情,但倘若在大考前的關鍵時刻,因太焦慮或太希望孩子有好表現,而有不當言論或行為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導致考生情緒晃盪不安甚或影響考試結果,就本末倒置了。更甚者,若雙方已有情緒溝通障礙或出現身心症狀,則宜快速尋求專業人士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師協助,期待我們在孩子面臨大考需要支持時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扮演最稱職旳神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