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盈如:)
你是否對以下的對話相當熟悉?
家庭場景:『王小明,你覺得你爸說得對,還是我說得比較有道理?』
輔導場景:『老師,我們夫妻的問題不重要,重點是我們的孩子有問題!』
辦公室場景:『OO,你不覺得主管很有問題嗎!?要是他不要這樣,我們就不會出狀況....』
以上場景都是生活中三角關係的實際情況,但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三角關係是語言與行為上的操作,事實上三角關係是深層心理狀態與關係動力的呈現,無時無刻無形中都展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很多時候,我們被三角關係影響著卻不自知,它如同鬼魂一般難以發現,總要到事態嚴重了我們才驚覺它的存在,原因是三角關係本來就是關係動力中再自然不過的狀態,就好像大自然中的空氣或白雲,這怎麼說呢?
Bowen說三角關係是最小的穩定關係系統。大家設想一下,如果你突然看到一張椅子只有兩隻腳支撐且搖搖欲墜時,會不會很自然的有股衝動想去扶著它?我想大多數人的自動化反應都會如此做。在我們的生活、社會與世界中,穩定的狀態所呈現的都是三角,小至三輪車,大至三國鼎立皆如此,而我們得思考的是:兩人關係就不穩定嗎?實際上,兩人關係當然可以穩定,然而當關係緊張升高時,很自然地就會想找第三者來介入,又或是第三者自動想進入,目的是降低焦慮、試圖達到系統平衡,而我會說三角關係如同空氣不易覺察是因為沒有人喜歡關係焦慮的感覺,當關係焦慮升高時,第三角就似乎不管如何都會自動啟動,這是關係中的需求與自動化。
在家庭中,三角關係的運作也是再自然不過了,也許大家會好奇,既然這麼自然,何需要覺察或改變呢?在眾多的臨床故事與我自己的臨床經驗中,我們經常從發病的IP身上看見整個家庭剪不斷理還亂的三角關係,是從出問題的那個點開始回頭找,發現原來三角關係發展到最後的病態會讓人在關係中動彈不得。Bowen在說明其三角關係理論時用了三個動詞:『承擔』、『接收』、『貼近』,在一個典型的三人家庭中,假設父親對母親生氣,母親是那個主要承擔情緒者,當孩子貼近這對生氣的父母親時,自然就接收了這份情緒,而這份情緒是『焦慮』。焦慮什麼?可能性很多,每個孩子呈現出來的形式不同,但功能都是為了平衡關係。若這些焦慮重複出現,長期下來就會出現症狀(例如強迫症、拒學、情緒暴躁等等),而這些症狀又會引發父母的焦慮而形成一個循環,在家庭中的親子三角關係在孩子身上通常以幾種形式呈現:情緒配偶、親職化、代罪羔羊或成為小病人。
如果說氧氣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現象,那三角關係就是關係中的自然現象,它就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存在。在家庭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本身有時也會被捲入家庭三角關係中而不自覺,若能有意識的覺察使用,那就是治療性的三角關係,對治療本身有所助益,所以,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有意識的覺察自己在三角關係中的位置,發現並理解三角關係對自身的影響,同樣對人生會有所助益。
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自網路
Dr. Roberta Gilbert(2012)。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一種思考個人與團體的新方式。
趙文滔、許皓宜(2012)。關係的評估與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