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公視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網路上的關注度很高,讓華人社會以考試為上,不能輸人一步的父母焦慮在網路上又掀起了波瀾不止的討論。日前網路上也因為某補習班的作文廣告有兩篇以「草原」為題的作文。第一篇寫到「我爸爸帶我去看綠色的草原,看到很多隻牛、也看到很多羊」、第二篇則是描述「香噴噴的烤羊肉,五顏六色的天與地,人世間的美好…」而讓網友們開始大肆批評,對台灣學生所經歷的補習文化又有再一次的反思。
補習這件事,即便歷來都不停被社會各界關注著,也不停有人抨擊,但補習班卻朝朝代代不停地繁衍,在各大城市裡陪伴莘莘學子的成長。當我聽到國中生說他一周七天通通到補習班報到,每天跟補習班老師相處更甚於父母,讓我不禁思考,到底這樣的相處下,哪裡才是真的家。
成龍成鳳,全力將孩子推往成功
人人都可以看到這其中為人父母,期待自己的孩子可以成龍成鳳,可以奪得成功、有著美好的人生。然而我們卻也都發現,補習班扛下了許多「教養」的責任,成為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學習來源。
心理學界的社會學習論,是認為孩子的成長會參照一個重點的學習楷模,進而朝著這樣的楷模成長與發展。這個楷模常常就會是父母,也就是以往為何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虎父無犬子」。
然而隨著補習的時間越來越多,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這個曾經相信的楷模、成長的模範,好像都變成補習文化理所憧憬的「建中」、「台大」,而漸漸地失去了父母的身影。
父母的擔心,好像永遠都透露著自己不夠好
很多父母都會說著希望孩子可以不要踏上跟自己一樣的路、不要吃一樣的苦,好像如果小時候可以多給孩子一點資源、多學習一點,孩子的未來就可以更加順遂、更加卓越,更重要的就是可以「不必像自己一樣」。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華人對於成長發展的期待總像是填不暪的坑洞一樣,永遠可以更好,不停地追逐著「進步」這個沒有終點的奮鬥。然而很多家長的心裡常常一面嘆息著自己的成就沒有達到預期,一面將自己的遺憾放在孩子的身上。
「如果我辦不到,至少我的孩子能辦到」對孩子加倍的期待,有時後反應的是更深層,只屬於父母自己的膽怯跟害怕。害怕自己的不足、擔心自己不夠好,在自卑與自我價值低落的狀況下,剛好補習班就是一個「美好的教育」,可以徹底補足父母心中覺得自己不夠的部分。無論是自己覺得書念得不夠、沒有把握的教育,補習班就好像是一個解藥,徹底填滿了那心中的洞。
就這樣,許多父母就把「教養外包」,讓眼中的專家來幫助自己教小孩。
教養不能外包,學習更看父母。
一周七天、科目一門又一門,現代的補習日常太過漫長,就好像是第二個家一樣,每天的日常都耗費在此,甚至超過跟家庭相處的時間。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習知識其實從來不是難的事情,生活裡有著數不清的資源可以學習課本上的東西。然而除了書本上的知識,人為什麼會有意願學習、想要增長知識,也會端看父母所教導的學習方法;同時人生更需要人際互動、做人處事的學習,這些也更是造成學習動機的關鍵!
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從父母開始,學習、成長與否,也是端看自家庭的互動中,認識這個社會的運作,何以自己要開始學習與成長。父母跟孩子的日常互動中,默默地傳遞對於世界的認識,對於更多課本以外的學習,是更加滋養孩子成長的養分。
父母要走進孩子的日常,在生活裡做為子女的典範,父母自身的樣貌就是孩子的最好示範。教導他們何謂學習、成長,讓孩子理解自主性的意義、規範的存在,同時給與堅強的靠山,相互支持的家庭,才能讓孩子逐漸茁壯,成為大人。
父母愛孩子,沒有什麼好質疑的。父母作為孩子成長的學習模範,小時候看著永遠都是那麼高大、有力量,讓孩子跟著這牢靠的背影而逐步向前。畢竟孩子是跟著父母的腳步長大,會有著家族裡特有的文化而成長,這些是屬於這個家最為道地的養分,也是最熟悉的味道,也是在成長路途上最清晰的道路。
PS.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