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位大人都曾經是個小孩,好像理當我們都應該了解孩子的想法、能體會孩子的感受,但往往長大之後的我們,受到社會規範潛移默化的影響,漸漸習得用刻板的視角來看待每一個獨特的孩子。
從課堂中的案例分享,不難看到孩子成長的困境。似乎當孩子的表現不如大人的期待時,總立刻被掛上「問題兒童」的標籤,反應著一個現象是,「大人是對的,不聽話的孩子是錯的!」很可惜的,戴著如此有色眼鏡看待孩子,則限制住一個孩子成長的機會。
不同於以往課程,講者是兩位同在兒童青少年領域工作的心理師,分享自身在實務場域所見所為。對於單一情境個案,能一次聽到兩種不同角度的概念化,及不同的介入方式,大幅拓展我的視野。面對一位個案,並非只有獨一的方法,從切入的角度不同,看見了助人工作的彈性。即使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本著一顆真誠助人的心。
身為助人專業的初學者,這堂課我所得到最大的學習是身為一位心理師的角色:心理師是孩子們心靈的翻譯。
孩子的學習來自於大人,令人嘆惋的是有時候大人沒有提供一個溫暖、安全的環境,孩子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不懂得愛護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好好表達自我的需求及情緒。
心理師的角色,跨越了孩子生理發展的限制,及大人小孩的長幼權力位階,解讀孩子表面行為背後的聲音。可有曾想過一個憤怒的孩子,所渴望的是得到與世界的連結,幾次的呼喊得不到回應,不得已之下竭盡自己的力氣反抗,才終得大人的關注,而之中已生成了多少挫敗與委屈?卻又盡是得到大人的責備。
我們所需要關切的是,孩子的行為背後的「意圖」。看看孩子的行為,想著「孩子這麼做,想讓我知道些什麼?」靜下心傾聽行為背後的聲音,便會有意想不到的觸動。
如果孩子是一片淨土,要的是大人們的滋養與灌溉,如此一片綠地才能開出花朵、長出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