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想像你身上有一個很深的傷口尚未癒合,當有另一個人伸手想要靠近它時,你的反應會是…?
或許是用手與身體遮蓋傷口遠離危險,或許是自然的想攻擊對方以保護自己,又或許你在當下其實是僵住、動彈不得也好無助的。
而這些反應背後共存的是:其實你受了傷,也好害怕再次受傷,因此用學習到讓自己不會那麼痛的方式,去面對可能的危險,協助自己生存下來。
創傷的衝擊與烙印
當我們面臨一次性或重複發生的巨大威脅,而它是自己現在的身體、心理資源所難以因應與承受的,我們的身心便可能留下因深受衝擊而受的傷-創傷(trauma)。
如同電影《哈利波特》中,在佛地魔殺害主角哈利伯特的父母,並也試圖殺死他之後,主角額頭上也烙印下了一道傷疤,在接觸那些使他連結至傷痛經驗的刺激時,自動化地隱隱作痛。
面對失去父母、親戚疏忽虐待的哈利波特,也許經歷過一段歷程是:曾經會感到難過、生氣,試著反抗親戚的虐待,或想逃離痛苦的處境;但在嘗試之後,發現自己無能為力。
這樣的無能為力,以及可能產生的恐懼、麻木、身心凍結等狀態,是使創傷發生的核心經驗。
在這個當下,因為太過痛苦,我們常常與自己和他人失去了連結,只求能夠度過並生存下來。
為自我保護而生的創傷反應
如同哈利波特額上傷疤自動化的反應,當我們面對與過往創傷經驗有著某些關聯性的情況,也可能如同傷痛再次發生般出現幾種反應:
戰鬥
當哈利波特在記憶或現實中面對曾經傷害父母且想殺害自己的佛地魔,他常出現的反應是動員身心去迎戰(包括渴望報仇、感到憤怒、積極學習…),為的是保護自己不會再受到如失去重要他人或自身生命這般仿若「生死攸關」的重傷。
如同當我們感知到威脅,也可能使用具有攻擊性的反應去面對,表現出來如爆炸性的憤怒、控制、自戀。其實那背後是好用力想滿足某些尚未獲滿足的需求,它也許是身心安全、受尊重、被愛…。
逃跑
哈利波特曾經在一面能夠顯現夢想的鏡子前,沈浸於所看到的美滿家庭畫面,逃離原生家庭有關的情緒與痛苦;他有時也有「追求刺激」的傾向,包括透過運動、魔法等方式。
如同我們,亦可能在情緒、思想或行為上,從某些會勾起創傷記憶的情境中逃跑;也可能讓自己處於過度活躍,或挫敗、憂鬱、沮喪狀態,以逃離那些會引發「情緒重現」的狀況或關係。
凍結
隨哈利波特一次次面對養父母具傷害性的對待,他逐漸學習到反抗無效,只能在心理與行動上什麼都不做地「僵住」,等待傷害的到來。因為他曾經驗到再怎麼抵擋仍無法阻止傷害發生。
當我們遭遇威脅,並且由過往經驗知覺沒辦法做些什麼以避免受傷時,便可能有放棄、麻木、解離或崩潰等反應,好像接受了「注定會受傷」一般。
討好
哈利波特面對養父母時,也常選擇順從,幫忙自己免於隨對方更憤怒而來的懲罰;他也在成長過程中長出「小大人」的特質,善解人意,同時渴望著被他人或有力量的成人所認可。
在重複發生、與原生家庭或人際關係有關的創傷中,我們亦可能以取悅、提供幫助的方式,嘗試緩和或阻止在知覺中具危險性的他人。這背後存在的感覺與信念是:自己是不好、羞愧的,他人則是危險的,同時也渴望能真正感受與獲得「愛」。
看見所負的傷
上面的文字,不知道會不會有哪一些部份,與閱讀著的你有一些連結呢?
也許其他人沒有看到這道傷疤,不理解事情都過去了怎麼還會時而刺痛,在刺痛時又怎麼會有一些外顯反應。
也或許,你好努力把某些傷疤遮起來,想回到受傷前跟其他人「更相像」的時候。
這樣的傷背後存在屬於你的故事,就好像哈利波特額頭上那真真實實存在,因衝擊力道讓原先完整性被破壞而留下的傷口,其實好需要負傷者先看到它。
如同對待身體上的傷口,創傷療癒的第一步,是我們可以先練習不帶評價地對它「知情」:
看見自己曾經歷超出個人身心負荷的的衝擊,也看見當遇見什麼樣的人、事、物時,所受的傷會再次刺痛,又因而引發什麼樣的身心反應。
而這些都是「正常」且可以理解的,存在身而為人的你協助自己走到現在的韌力與方式。
接著,我們也可以如同哈利波特,在信任與支持性的人際關係中,一步步為自己找回安全感,並哀悼因創傷所失落。同時,允許創傷的面對與療癒,如同傷口的癒合,需要修復及時間。
慢慢地,傷口可以逐漸被修復、結痂,成為述說生命故事,而不會再像從前那麼痛的痕跡。
圖片來源:
參考資料:
胡嘉琪(2014)。從聽故事開始療癒:創傷後的身心整合之旅。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