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有的印象裡,「存在」是很哲學的、抽象的。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這是一句很常聽見的名言。要解釋在、得先解釋思,然而,如何解釋「思」?這次參加了存在主義治療工作坊,我開始慢慢地產生了對「思」的解釋,並建構出對「思」的態度。
一個事物在人們心中不會客觀地存在著,當人們看見這個事物,會用自己的角度來推論,對自己來說,這樣的解釋是合理而真實的。然而不同人看一事物,就會產生一個自己的解釋。在面對成千上百的解釋中,到底什麼才是事物的真正本體?一個所謂的客觀真實?
以「看水瓶」來說,有人看到水瓶的水量,有人看到形狀、顏色、大小,明明大家看到的是一樣的水瓶,卻有如此多種的描述。那是因為切入的角度不同,描述也就不同。這些當然是事實,但對於這個水瓶,仍然有許多事實未被看見。以水瓶「形狀」來說,背後代表這是用特定材質、用特別的方式打造而成的,但為何要用這樣的形狀、為何要用這樣的材質,有什麼特別的目的?這些是未曾被人深入思考過的。
人們很容易就被表面的事物所框架住。若要客觀地了解事物,保持它最純粹、最真實的存在,就不能只把目光放置於表象,而是多加思考表象的背後,蘊含了什麼樣的意義與原因。在看水瓶時,我們可以轉一轉瓶身,看看側標告知了什麼樣的訊息。若是有機會詢問製造商,可以詢問製造的想法,來了解這個水瓶的所有資訊,還原它最原始的存在。
但對人呢?
人和物還是不一樣的。人不會標示自己的成分,人會有感覺、會思考、會採取行動。面對你的認識與詢問,他會有各種不同的感受與解釋,或許會認為是刺探、是窺視、是咄咄逼人,而選擇不讓你認識真正的他,包含他對事物真正的想法與感受,以及行為背後真正的意思。當我們自鳴得意地認為我們可以用觀察的方式來認識他,並推測他的行為涵義,然而這個「他」是真正的他,還是你認為的他?在這自以為是的事實背後,是否暗藏了許多個人的解釋?若是如此,這也不是真正的他。
若要真正的了解一個人,需要先了解一個人的所思所想。當你跟他建立起一定的信任感,他就會用他的方式讓你了解真正的他。而如何建立信任感、如何解讀他所運用的方法,或許就等自己發展出不批評、不強迫、對事物保持開放的態度,才能有所感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