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一顆心,但心理學為什麼那麼遠?
這是之前我在聚會上聽到的一個問題。
普遍說來,心理學是每個人皆須了解,且最容易引起人類產生共鳴的課題,因為它是研究人類內心想法、感覺、與行為現象的一門有趣學問。隨著科技文明的發展,人際關係日益複雜,每每讓我們看到為了要維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需要耗費更多心力,所以心理學的蓬勃發展,是有其必要性的,也就是說,現代人需要從「心理學」裡面獲得幫助,找到我們人生中的平衡點……
大眾心理學成為我們一個很重要的社會成份,每天以格言、真理和半真理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建議跟方向,每年約有3500本自助圖書出版(資料引用網路:環球科學雜誌),以及臉書上無數的分享及轉貼。其中有些訊息是正確有用的,但是也有很多訊息充滿著謬論與錯誤。
對我來說,大眾跟心理學不遠,心理學對大眾有著實質上的幫助與影響,但是存在著很多謬論的原因,也是因為著大眾對心理學的期待。
首先,我想先區分一下兩件事:
1. 對大眾心理學的期待 : 大眾想要簡單、容易幫助自己的心理學
2. 心理學大眾化的結果 : 想翻譯出大家都能理解的心理學
對「大眾心理學」這個名詞來說,真正的涵義應該是後者,希望大家因為心理學而獲益,而我們常常看到的東西,是前者,是一個用很簡單、理所當然的想像產生出來的想像結果。
因為這兩件事放在一起,產生出無數的「十招讓你有好異性緣」或是「XX教你讀心術」等等,這些東西一沒經過研究,二沒經過推敲,但是往往透過一個名人或是名嘴就會讓人趨之若鶩,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簡單易懂,無數的錯誤也就因此產生。
但是,真正影響這種心態的,是我們的文化角色,也就是所謂的功利主義,就像文創產業一樣, 我們都希望創造出特色、或是保留文化的傳統價值,但是相較於歐洲文化的發展,我們更難抵擋所謂功利主義的誘惑, 簡單、容易、賺錢,是我們真正重視的, 看看企業或是人資, 她們在運用心理學方面重視的就是「XX型人格」分類或是「XX心理測驗」,認為可以幫助公司找到適合的人,提升工作績效(其實已證實效度極低,且沒有驗證性)。
有深度、創新反而容易被我們所拋棄,台灣的研發部分至始至終沒受到過重視, 因為那個需要"花時間投入",在某種程度來說我們只想要讓問題只是問題,不需要改變我們自己,這種功利主義的背後,呈現我們對效率的重視,但更深的問題是...台灣人對於自身價值的自卑感。一窩蜂、模仿、心理學的速食態度,也影響到整個國家,代工,不重視創意及培育人才,我看到的是需要改變的教育現狀。舉例來說:到哪設施都一樣的公園,每個地方的老街跟夜市都賣一樣的東西,教育系統、文創產業跟心理學,都是需要改變的。
說了那麼多,我希望點亮心燈作的是大眾心理學的內容,但是是經過求證,正確而對人有幫助的部分,雖然有點吃力,但堅持正確的事情是我們真正在乎的。
P.S. 附上大眾心理學的幾個謬誤(都是不正確的唷):
- 左腦右腦可以單獨練習開發
- 發洩情緒比壓抑更健康
- 人格分類適切之後工作跟學習更有效率
- 霸凌者通常是更強勢、有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