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是各種崩潰的季節,學生的期末、上班族的年底結案報告,再加上充滿罪惡感的床,真是令人掙扎的時節(就連這篇文章也是壓底線趕出來的啊!)。很多人到這個時候,不免自嘲一番自己的拖延症就是改不掉,現在也只能硬著頭皮撐過去。先不要這麼沮喪!讓我們來看看拖延症真的這麼令人討厭嗎?
大多時候我們想到拖延症,就會和罪惡感、無奈感、懶惰、匆匆忙忙的形象連結在一起,但其實拖延症還有分成「慌亂型」和「優雅型」,在心理學研究中,前者命名為「被動拖延者」,後者為「主動拖延者」。主動拖延者一樣會有拖延的行為,可是往往在越接近期限時,他們會主動出擊,列出所剩的時間,制定合理的計劃,並且確實執行,和被動拖延者不同的是,在截止日期前,他們的姿態與心情是優雅從容、平靜理性的。
同樣都是拖延者,到底他們的區別在哪裡呢?
一、發現時間快要不夠了
三、做出不錯的成果
四、整體情緒困擾
研究就發現,這類主動拖延者,是有自己獨特的做事模式,無論在期限前、逼近期限當下、以及結果出爐後,他們大多都以正向、理性、問題解決的方式在面對時間壓力,甚至是主動把自己放進時間壓力裡,因為這樣可以激發潛能和創意,因此,拖延對他們來說不是壞習慣,而是他們的好夥伴呢!
如果說到這裡,發現原來自己的拖延是如此優雅,那麼就好好與這樣的特質相處吧!只要注意不要造成他人困擾,或是錯估時間的有限性,那麼拖延反而是讓你能一一破解眾多待辦事項的助力;但如果發現自己就是慌亂匆忙型的呢?研究也發現,被動拖延者往往和低自尊、低自信有關,以下幾個步驟的思考,也許能幫助你重新建立自信,讓挑戰成為跳板!
一、找出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的原因:
如果做一件事,是發自內心的想要完成,有深刻的內在動機,會增加想要面對挑戰的動力。例如:想要完成期末報告是因為報告的主題很有趣,希望可以透過撰寫作業,也對這個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把目標切成小部份:
目標如果距離太遠,會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拖延的慣性就可能溜出來,這個時候把目標切成很多小部分與步驟,更知道如何開始第一步。例如:期末報告要交3000字,這三天的進度是先把資料讀完、寫好大綱。
三、培養壓力因應技巧:
壓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助力,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壓力因應技巧,在適度的緊繃中創造出新可能。例如:今天完成報告的小目標後,泡個澡舒壓一下吧!
四、制定有現實感的計畫:
把所剩的時間、自己可以負荷的壓力量,都放進計畫中,讓理想和現實同步。例如:明天和朋友聚餐回來後,我一定會想要休息,所以今天要多做一點才能補齊明天的進度!
無論你是優雅的拖延症還是慌亂的拖延症,或是拖延根本不成困擾,最重要的都是,找出想做這件事的核心動機,然後用適合自己、感覺舒服的做事步調完成它,如果這時不小心被罪惡感、自我懷疑給纏上,有一句手錶廣告的台詞很適合當作鼓勵:每一刻都是全新的開始。從這一刻開始為自己努力,永遠都不嫌遲!
PS部分圖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