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嗎?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人際歷程取向。
這是個非主流的心理治療後現代取向。
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在社區工作了六年,目前是行動心理師,點亮心燈諮商中心是我自己所開設的(聽說斜槓是目前的當紅說法)。
工作的場域橫跨社工、社工督導、學齡前、國中小高中大專院校及督導、社區、醫院、特殊教育、志工帶領、園藝治療。工作到現在每週大約近30多人次的個案量,各種類型、領域、甚至是個案的狀況都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接,對我自己來講,我也要求自己什麼都要能接,而且要有相當的專業與效率,要能當訓練者的那種。因為假如沒有幾把刷子,要在社區這個場域活下真的很難。
我想我是一個很不一樣的諮商心理師。
行動心理師什麼都學,十八般武藝都要會
在以往,當我從學校剛出來的時候,最讓我頭痛的是”我到底什麼個案能接”?? 因為在學校什麼領域跟學派都學,也什麼都不精熟。
我自己一直覺得自己跟同學很不一樣,我挑戰這個學習的過程,因為我意識到環境的巨大落差。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我會在”專長”那個欄位裡面,填上很多我學過的東西,我心裡其實沒有把握我到底會不會這件事。但當我開始接觸人際歷程取向後,一開始她就是一本書,內文讀起來有點重複饒舌,造成的改變又有點”浪漫”,談所謂”真實關係”的取向。我那時候還在寫論文,漸漸的上了不同老師的課,從南到北的人際歷程課,老師講的都好有深度,但我一直覺得好像自己少了些什麼,要不然就是老師少了些什麼,似乎改變都是神奇而特別的,突然就發生的過程,我自己還是不知道要如何去連結,也對於學校與實務的落差感到失望。
這樣的困境,維持了很久…因為我一直覺得書裡面所說的是有意義而深刻的,並不是一個夸夸其談的概念,但是要應用出來總是特別的空泛,我沒有類似的基模。…直到我成為督導,以及深入的重新看歐文亞隆的書之後…,我發現他一直在講用人際及存在的觀點去思考,去深度的觀察自己與個案…就是後設。我看書的眼光變了,一邊用後設認知及個案概念化的角度看個案,一邊用存在主義的觀點,我真正進入到人際歷程的學習中,知道談話有時間序、知道改變有發生流程、知道個案困境在哪、知道如何運用諮商關係、知道要如何選擇理論選擇處遇,且學會站在諮商心理師與個案兩個不同角度的助人工作…這是四年半前我開竅(笑)的日子。
但我也一直在想,助人工作真的沒有捷徑…,雖然我很早就開始接觸人際歷程,甚至八年前一開始看的還是初版中的初版,也很有感覺,但總是不得其門而入。後來我知道了,書裡面所談的太過詳細而深刻的描述人的狀況,除非我真的有所理解、體會,否則我所看到的,都是人表現在外的表面狀況,而初學者會被這些過多資訊所遮蔽住對人的理解。
所以…大量的個案經驗,讓我一邊實做一邊學習個案概念化跟擴充人存在的觀點。而認真大量督導的經驗(目前督生已經三位數,大多自費生),在不同的諮商心理師或督生中練習不同的後設觀點跟技巧來幫助他們增進諮商的技巧與概念,鍛鍊我在每個人心中不同的世界裡悠遊、探索、深刻理解。
總之,經歷了四年多的沉澱與整理,人際歷程取向學習需要很多的體會與理解,一個進到關係裡真實的互動關係。我可以確信說出口的,就是我大量且務實的實務工作經驗,也真正體會到人際歷程取向對實務工作的巨大幫助,我會用實際工作的例子讓大家更容易接近與理解個案。希望大家能夠透過這樣的媒介,逐漸學習這樣一個雖然易學難精,但是在實務工作上非常有價值的折衷取向。
PS:我一直堅持,每個人的角色對目前的諮商心理界都是有意義的,不單是助人者,也是個能改變當下環境的一份子。我希望透過專業取向學習的過程,讓大家看見要如何在助人者工作之中,能夠坦然地做自己,從真實關係中成長。
同場加映--人際歷程取向專訓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