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實際接觸過繭居的青少年,我對繭居的想像停留在日本電影中,那個把自己鎖在房間的孩子,就像在繭裡一般,視野總是黑暗,房間是他的一方世界,也像是保護殼一般包裹著他的所有。而身為一個實習心理師,對於可能面臨如此受助者,能如何靠近,我著實沒有太多想法。
透過這次盈如心理師的繭居工作坊,繭居的孩子讓我感受到的不再只是一種形象,而是更實際的人,包含蜷縮的樣子,對於自己狀態的不安與焦慮,對於外在的害怕恐懼等。盈如心理師就像個溫柔的引介者,用她自身與繭居孩子互動的經驗,從人的角度帶學員去認識這樣的孩子,輕柔細膩地抽絲剝繭。「繭居者其實不只是外人想像逃避外在社會而已,很多的是擔心自己永遠走不出去,對於自己的狀態焦慮卻又無力,同時可能須承受著家人的不諒解」,如此心境在盈如心理師的說明與舉例中,我心裡也深受觸動,原來繭居者心中的恐懼也一起被包裹在繭中,難以破出。
「面對繭居者如此封閉的狀態,心理師更需要穩定、耐心及自信,尤其是認同繭居者的存在。」盈如心理師簡單卻切中要點的提醒,不僅說明了心理師需保持的基本狀態,也涵納了心理師可能面臨繭居者的常見反應,像是面對繭居者狀態不變的心急、面對其他家人的質疑與動搖,或是對於自我效能低落的懷疑。前述的提醒宛如一劑強心針,滋養又堅定,除了增強我對於繭居者心境的理解與相信,以及家庭連結的重視之外,更是從盈如心理師的身上,看見心理師對於自我的信任,以及安穩步調的展現。
在心理師強壯自己的基本狀態之外,「考量繭居者的發展階段、家庭的三角關係與共依附,以及協助連結繭居者、家庭及社會的接點皆為心理師重要的思考邏輯與方向」。盈如心理師透過概念的說明,實際案例的分享,讓這些思考角度更為立體而不抽象,我能感受到她身為人真誠的關懷,以及細膩且貼近繭居家庭的眼光,而這部分同樣回到盈如心理師對於繭居家庭的理解與相信,我想若是沒有那份堅信,是無法陪伴繭居者慢慢破繭而出的。而在我心中迴盪的是一份對於繭居者真實好奇的心情,我想當真誠地去理解之後,全然相信他心中的黑暗,在陪伴的過程中,便有機會看見從繭中透出的一絲光線。不會再是外力打破他的繭,而是靜靜等待,用日常的家庭生活與愛,迎接他破繭蛻變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