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問我心理劇和家族排列有什麼不一樣?我就從兩者的差異來談心理劇是什麼吧!心理劇和家族排列均起源於歐洲,心理劇後來由莫任諾之妻哲卡擴大與發揚,心理劇的創始人是莫任諾(Moreno),家族排列的創始人是海寧格,這些前輩的智慧結晶總令人讚賞不已!
心理劇是以戲劇、角色扮演的方式處理人際關係與情緒的議題,心理劇的舞台符合人類心靈特質,可以在這裡跨越時空,打破生與死的界線,在過去、現在、未來之間來回穿越,為第一個將空間元素納入心靈治療的先驅。設景技術可以幫助主角暖身進入自己的故事脈絡,此時所有的人專注協助主角具體化心靈舞台,主角、替身、輔角逼真演出彷彿似真的內心世界,主角在高度精神集中的忘我狀態,不會覺察到他人的在場與觀察。導演像製作人一樣隨著主角故事的起伏安排劇碼,協助主角打破內心世界的制約,改寫主角的生命腳本,於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產生了。
海寧格吸納心理劇的元素,特別重視直覺,從直觀中瞥見本質,採用的方式稱為洞見的現象學,此法以集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代表不用演戲、設景或角色扮演,代表只是放鬆不想任何事情,把心敞開就能感受求助者的情緒,或某些身心狀況,並且發生一些身體上的移動。療癒者把目光投射在求助者的能量場與共同的靈魂家族,解決之道來自連結廣闊偉大的能量場。
家族排列在實際運作上想要超越個體與家庭,連結更偉大的靈魂,而心理劇是處理人類的關係,比較遵循生活本身的模式,並在某種限制下運用身體做為療癒的技術。心理劇可以做到身體工作,將主角的身體能量釋放,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支持,正好可以運用擁抱與團體搖籃,讓主角具體感受身體與社會性的支持。
心理劇有五元素與三階段,以下茲做說明:
(一)心理劇的五元素
- 主角:就是在心理劇提出想要探討問題的人,或許有些人不知道要探討什麼,可能內心有一種渴望想要瞭解,這樣願意冒險,其實就具足當主角的所有條件了。
- 導演:導演是劇的協同製作人、分析師、治療師與團體領導者等四種角色,此四個角色為不斷地重疊與交錯。
- 輔角:包括替身、重要他人、想像中的人物、植物、情緒、抽象概念或無生命的東西,這些輔角具體架構主角內心的小劇場。
- 觀眾:其餘未上場的人就是觀眾,可以提供回饋或成為輔角的來源。
- 舞台:療癒的空間是舞台,可能是一個正式的平台,或團體的中間。
(二)心理劇的三階段
- 暖身階段:包括導演的暖身與團體的暖身,直到選出主角,才開始進入演出階段。此時重視團體的凝聚、自發、信任與保密的工作,讓成員在溫暖安全的空間參與心理劇。
- 演出階段: 開始探索主角的問題,包括人際關係、內在衝突、未完成事件、三角關係的修復、創傷復原…,此階段將主角的內在經驗行動化,療癒的成功必須是情緒性而不是理智性,領悟常在情緒宣洩之後發生,沒有行動預演及行為的改變,人無法獲得統整。
- 分享階段:當主角的心理劇演完之後,就進入分享階段,心理劇猶如動心靈的大手術,手術後主角需要一些恢復的時間,此時的分享:不分析、不批評、不比較、不給建議,也不問問題,主角在心理劇敞開自己的內心,團體成員也以愛回饋主角,成員分享自己被觸動的經驗或類似的生命故事,輔角也可以分享演出的心情。
暖身是一個連續性的歷程,從導演和團體的暖身到主角的產生,以及一個個行動或一幕幕的劇都在暖身,甚至這一齣劇也是下一齣劇的暖身,因此,暖身貫穿整齣心理劇,甚至也為參與的學員將學習的經驗暖身到現實的生活情境。
心理劇讓我學到我們一直用想像為自己暖身,當我們對每一件事情都懷抱希望與夢想,我們就愈往實現的目標邁進。你的想法創造了你的實相,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現實世界已經發生的事情,卻可以改變事件對我們的影響,邀請你來參加心理劇,為自己的內心世界創造一個轉陰爲陽、化腐朽為神奇的機會。